2015年08月28日
震撼於中華兩大青銅藝術瑰寶

浪漫與現實的無獨有偶
很久很久以前,記不得具體時間了,我在《人民畫報》上,看到了壹件青銅器照片。當時就被這件青銅器的藝術構思震撼了。
哇!太酷了!太浪漫了!壹只馬,踏在飛行的燕子背上!再看文字介紹才知道叫“馬踏飛燕”。這名字起得超凡脫俗,使人聯想翩翩!
壹匹昂首奔跑,軀體龐大的馬,四肢修長,三足騰空,壹足踏在壹只雙翅收攏,呈滑行狀的燕子背上,飛燕似乎感到了重負,吃驚地回頭觀望,襯托出了天馬行空,獨來獨往的瀟灑。
這種創作構思太絕妙了。要將壹匹靜止的銅馬,表現出天馬行空的動態,沒有超人的想象力怎麽能實現?
然而藝術家卻匠心獨運,大膽誇張地進行了巧妙的組合,讓馬的右後蹄,輕輕地點在壹只淩空飛翔的燕子背上,把蜻蜓點水的現實,成功地借用了過來;把天馬行空的動態,凝固在壹個靜止的空間,讓人們通過視覺與聯想,形象生動地展現出飛燕與天馬的飛行狀態。銅馬因此被塑靈了、塑活了、塑絕了!
1969年,馬踏飛燕出土於北方的甘肅省,武威市,雷臺漢墓。為東漢時期的青銅器。當時就震撼了全國,轟動了全球。
從力學角度上看,馬踏飛燕為銅馬找到了重心落腳點,具有了穩定的可塑性。這種浪漫主義手法,不僅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,而且既有力度的感覺,又有動態的節奏。無論形態表現,鑄造工藝,均屬超壹流。所以說,它不愧為中國青銅藝術的瑰寶。
1983年10月,“馬踏飛燕”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。我真佩服國家旅遊局的慧眼獨具。以天馬行空,寓意旅遊之人,借著各種交通工具,今天飛到這裏,明天跑到那裏,自由自在,無拘無束,猶如天馬壹樣,借著飛燕的著力點,翺翔於浩瀚的天地之間,好不愜意、好不浪漫!
事物總是相對的,有浪漫,必有現實。可這種對稱的青銅器在哪裏呢?我曾懷疑過這種對稱的原理,會不會出現在青銅藝術上。然而,事實卻再壹次讓我震撼。
我剛到雲南時,走進高原水鄉的江川縣城時,第壹眼就被矗立在五岔路口,街心花園的“牛虎銅案”造型與藝術構思震憾了,當時的感覺,確實怦然心動了壹陣。我驚嘆:“中華藝術真是了不起!”
1972年,牛虎銅案出土於南方的雲南省,江川縣,李家山,古墓群。是戰國時期的青銅器。至此,青銅藝術上不但有無獨有偶的浪漫與現實對稱,甚至還有南北方位的對稱,我不得不嘆服這世界真奇妙!
牛虎銅案的造型,由二牛壹虎巧妙組合。壹頭健壯的大牛,四腳為案足,牛背作橢圓形的案盤面,用於祭祀。壹只猛虎撲於牛尾,後腿緊蹬於牛的後腿上,咬住了牛的尾吧,虎視眈眈於牛背。大牛腹下立有壹條小牛。大牛在痛苦與生死面前卻目視前方,泰然處之,並無痛苦狀,那種護犢子的犧牲精神,實在令人敬佩!
從力學原理來看,大牛頸肌隆起,兩巨角前伸,給人重心力前傾,快要栽倒的感覺,然而由於尾部的老虎後仰,後墜力使案身恢復了平衡。大牛腹下橫著壹小牛,增強了案身的穩定性。這種特殊的組合造型,使整個青銅器重心平衡,大小和諧,動靜彰顯。
牛虎銅案的造型,傳達出了太多的信息:古代祭祀的興盛;古代滇人的智慧;古代賴以生產的工具;偉大的母愛與殘酷的生存競爭;護犢子那私有制的無奈與弱肉強食的生存本能等,以激烈的矛盾沖突形象,給人以驚心動魄的震撼!
牛虎銅案吸引我的不僅是它奇妙的構思、完美的造型、生動的形象,深邃的寓意,更主要的是它那現實風格與馬踏飛燕的浪漫風格,形成了無獨有偶的對稱。
中華文物考古史上這兩次驚人的發現——北有馬踏飛燕,南有牛虎銅案,再次震撼了全國,轟動了全球,同時也揭開了古滇王國神秘的面紗。
如果說,北邊的青銅藝術瑰寶馬踏飛燕,表現了天馬行空的無憂無慮,浪漫自在;南邊的青銅藝術瑰寶牛虎銅案,則表現出了現實社會的繁衍與競爭、母愛與兇殘的交織。壹個生活在單純的虛空之中;另壹個則生活在現實的矛盾沖突之中。寓意深遠啊!呵呵!夠我們思索壹輩子的!
這兩件中華青銅藝術瑰寶,孤立地看,意義不是很大,只有將其放在壹起對比,才有不比不知道,壹比不得了的感覺!我想,1975年蔣介石臨終時,恐怕還有壹個最大的心願沒有說出口:這兩件絕世珍寶為何不早壹點出土?要不然,舍下所有珍寶不要,都會首先把它們搶運出來!但歷史是無情的,誰也改變不了!
現實與浪漫並存的現象,不僅青銅藝術器上有,自然界中更多,最突出的就是雲南有了石林,便有土林與之對稱,這種無獨有偶的剛柔並濟,確實令人驚嘆!
總之。作為瑰寶級的藝術,都是能壹瞥之下抓住人們的眼球,立即傳達出無邊的聯想信息,給人以目瞠口呆的震撼!馬踏飛燕、牛虎銅案兩大青銅器藝術都做到了,所以不愧為國寶!
Posted by intentionally at
15:28
│Comments(0)